计算机系统基础包含四大部分: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系统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处理器、存储器、常用I/O设备
计算机软件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标准、Internet技术、Internet的IP基础、Internet服务、Intranet技术
数据库系统基础:数据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数据库技术基本理论 数据仓库、联机分拆处理 和数据挖掘
2.1计算机体系结构
1.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
计算机硬件系统5大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速记词:运控存输入出)
2.*处理器
(1)CPU的功能:程序控制、操作控制、时间控制、数据处理
(2)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组和内部总线等部件组成。
(3)运算器由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和累加寄存器、数据缓冲寄存器、状态条件寄存器组成。
(4)控制器由指令寄存器(IR)、程序计数器(PC)、地址寄存器(AR)、指令译码器(ID)、时序控制逻辑、总线逻辑、中断控制逻辑组成。
3.存储器
(1)存储器分为以下三类: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
(2)CPU能够直接访问的存储器称内存储器,高速缓存和主存储器都是内存储器。
4.常用I/O设备
(1)按传输分为输入、输出与输入/输出三类设备。
(2)按功能分为人机接口、存储信息、机机联系。
2.2 计算机软件基础
1.操作系统基础
(1)操作系统的两个重要作用:通过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效率;改善人机界面,提供友好工作界面。
(2)常见的操作系统:Unix、Linux、DOS、OS/2、NetWare、Windows系列等。
(3)操作系统的三条主要特性:并发性、共享性和异步性。
(4)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资源管理、程序控制和人机交互等。
(5)操作系统的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速记词:批分实网布)
(6)三种典型的实时系统:过程控制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和事务处理系统。
2.程序设计语言基础
(1)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低级语言和高级语言、过程式语言和非过程式语言、通用语言和专用语言、交互式语言(BASIC语言)和非交互式语言。
(2)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包括数据、运算、控制、传输四部分。
(3)数据类型可分为算术(或字符)类型、枚举类型、数组类型、指针类型、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等。
(4)高级程序语言的基本运算可分成算术运算、关系运算、逻辑运算和位运算。
(5)求解可计算问题的程序框架都可用顺序、选择和循环三种控制成分来描述。
2.3计算机网络基础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计算机网络按覆盖范围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2)计算机网络5种拓补结构:星型、树型、总线型、环型、网状型。
(3)网络连接设备主要包括中继器、网桥、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
(4)网络软件一般是指系统级的网络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协议和应用级的提供网络服务功能的专用软件。
(5)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UNIX、Netware、WindowsNT、Linux等。
2.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标准
(1)计算机网络主要功能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层次和协议是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关键。
(2)网络协议实质上是实体间通信时所使用的的一种语言。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和时序。
(3)OSI/ISO体系结构由下到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3.Internet技术
(1)TCP/IP体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2)TCP/IP协议各层主要功能从下至上分别为设备驱动程序及接口、IP、TCP和UDP、Telent、FTP和e-Mail
4.Internet的IP地址
(1)IP地址采用分层机构。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
(2)TCP/IP协议规定,根据网络规模的大小将IP地址分为5类(A、B、C、D、E)。目前大量使用的IP地址仅是A至C类三种。
(3)C类IP地址:一个C类地址是由3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1个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10”,即第一段数字范围为192-223.每个C类地址可连接254台主机,Internet有2054512个C类地址。公式:2^N。
(4)Ipv4所拥有的32位地址空间,IPv6具有128位的地址空间。
5.Internet服务
(1)WWW:万维网,简称Web.
(2) FTP:文件传输服务。
(3)Telnet:远程登录服务。
6.Intranet技术
(1)Intranet技术是指采用Internet技术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网络。
(2)Intranet网络安全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和综合网络安全技术。
2.4数据库系统基础
1.数据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1)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功能:存储和管理各种商务数据(决策支持)
(2)数据管理主要分为手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3)数据库系统数据集成性的主要特征:全局与局部的结构模式
(4)数据仓库作为决策支持系统包括三个方面:数据仓库技术( DW)、联机分析处理技术(OLAP)、数据挖掘技术(DM)。
2.数据库技术基本理论
(1)常用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和基本数据模型。概念数据模型实例:E-R模型。
(2)基本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
(3)数据库结构的基础是数据模型。
(4)数据模型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条件。
(5)关系模型三部分: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关系的完整性。
(6)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功能: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库控制、事务控制。
(7)建设数据库系统一般分为两步:一是设计和建立高效的数据库(DB);二是设计和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基本过程如下:
用户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阶段[数据分析-概念模型设计-数据库设计-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管理阶段设计与实现阶段)[DBMS设计-实现]-系统使用与维护
3.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
(1)数据仓库是一种只读的、用于分析的数据库,常常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底层。
(2)数据仓库是多维的,即数据仓库的数据的组织方式有多层的行和列。
(3)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都可以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以辅助决策。
(4)数据仓库的特点:1.数据效率足够高;2.数据质量足够好;3.数据有足够的扩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