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归
函数可调用其他函数,但可能让你感到惊讶的是,函数还可调用自己。如果你以前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可能想知道递归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递归意味着引用(这里是调用)自身。下面是一个常见的递归定义(但必须承认,这种定义很愚蠢):
递归[名词]。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递归”,将看到类似的定义。
递归式定义(包括递归式函数定义)引用了当前定义的术语。递归可能难以理解,也可能非常简单,这取决于你对它的熟悉程度。一般而言,你不想要递归式定义(像前面的“递归”那样),因为这毫无意义:你查找“递归”,它告诉你去查找“递归”,如此这般没完没了。下面是一个递归式函数定义:
def recursion():
return recursion()
这个定义显然什么都没有做,与刚才的“递归”定义一样傻。如果你运行它,结果将如何呢?你将发现运行一段时间后,这个程序崩溃了(引发异常)。从理论上说,这个程序将不断运行下去,但每次调用函数时,都将消耗一些内存。因此函数调用次数达到一定的程度(且之前的函数调用未返回)后,将耗尽所有的内存空间,导致程序终止并显示错误消息“超过最大递归深度”。
这个函数中的递归称为无穷递归(就像以while True打头且不包含break和return语句的循环被称为无限循环一样),因为它从论上说永远不会结束。你想要的是能对你有所帮助的递归函数,这样的递归函数通常包含下面两部分。
- 基线条件(针对最小的问题):满足这种条件时函数将直接返回一个值。
- 递归条件:包含一个或多个调用,这些调用旨在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这里的关键是,通过将问题分解为较小的部分,可避免递归没完没了,因为问题终将被分解成基线条件可以解决的最小问题。
那么如何让函数调用自身呢?这没有看起来那么难懂。前面说过,每次调用函数时,都将为此创建一个新的命名空间。这意味着函数调用自身时,是两个不同的函数[更准确地说,是不同版本(即命名空间不同)的同一个函数]在交流。你可将此视为两个属于相同物种的动物在彼此交流。
1)阶乘和幂
本节探讨两个经典的递归函数。首先,假设你要计算数字n的阶乘。n的阶乘为n × (n-1) × (n-2) × … × 1,在数学领域的用途非常广泛。例如,计算将n个人排成一队有多少种方式。如何计算阶乘呢?可使用循环。
def factorial(n):
result = n
for i in range(1, n):
result *= i
return result
这种实现可行,而且直截了当。大致而言,它是这样做的:首先将result设置为n,再将其依次乘以1到n-1的每个数字,最后返回result。但如果你愿意,可采取不同的做法。关键在于阶乘的数学定义,可表述如下。
- 1的阶乘为1。
- 对于大于1的数字n,其阶乘为n - 1的阶乘再乘以n。
如你所见,这个定义与本节开头的定义完全等价。
下面来考虑如何使用函数来实现这个定义。理解这个定义后,实现起来其实非常简单。
def factorial(n):
if n == 1:
return 1
else:
return n * factorial(n - 1)
这是前述定义的直接实现,只是别忘了函数调用factorial(n)和factorial(n – 1)是不同的实体。
再来看一个示例。假设你要计算幂,就像内置函数pow和运算符**所做的那样。要定义一个数字的整数次幂,有多种方式,但先来看一个简单的定义:power(x, n)(x的n次幂)是将数字x自乘n - 1次的结果,即将n个x相乘的结果。换而言之,power(2, 3)是2自乘两次的结果,即2 × 2 × 2 = 8。这实现起来很容易。
def power(x, n):
result = 1
for i in range(n):
result *= x #1 * 2 2 * 2 4 * 2
return result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型函数,但也可将定义修改成递归式的。
- 对于任何数字x,power(x, 0)都为1。
- n>0时,power(x, n)为power(x, n-1)与x的乘积。
如你所见,这种定义提供的结果与更简单的迭代定义完全相同。理解定义是最难的,而实现起来很容易。
def power(x, n):
if n == 0:
return 1
else:
return x * power(x, n - 1)
如果函数或算法复杂难懂,在实现前用自己的话进行明确的定义将大有裨益。以这种“准编程语言”编写的程序通常称为伪代码。
那么使用递归有何意义呢?难道不能转而使用循环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循环的效率可能更高。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使用递归的可读性更高,且有时要高得多,在你理解了函数的递归式定义时尤其如此。另外,虽然你完全能够避免编写递归函数,但作为程序员,你必须能够读懂其他人编写的递归算法和函数。
2)二分查找
你可能熟悉猜心游戏。这个游戏要求猜对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且整个猜测过程提出的“是否”问题不能超过20个。为充分利用每个问题,你力图让每个问题的答案将可能的范围减半。例如,如果你知道对方心里想的是一个人,可能问:“你心里想的是个女人吗?”除非你有很强的第六感,不然不会一开始就问:“你心里想的是John Cleese吗?”对喜欢数字的人来说,这个游戏的另一个版本是猜数。例如,对方心里想着一个1~100的数字,你必须猜出是哪个。当然,猜100次肯定猜对,但最少需要猜多少次呢?
实际上只需猜7次。首先问:“这个数字大于50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再问:“这个数字大于75吗?”不断将可能的区间减半,直到猜对为止。你无需过多地思考就能成功。
这种策略适用于众多其他不同的情形。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指定的数字是否包含在已排序的序列中?如果包含,在什么位置?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同样的策略:“这个数字是否在序列*的右边?”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再问:“它是否在序列的第二个四分之一区间内(左半部分的右边)?”依此类推。明确数字所处区间的上限和下限,并且每一个问题都将区间分成两半。
这里的关键是,这种算法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递归式定义和实现。先来回顾一下定义,确保你知道该如何做。
- 如果上限和下限相同,就说明它们都指向数字所在的位置,因此将这个数字返回。
- 否则,找出区间的中间位置(上限和下限的平均值),再确定数字在左半部分还是右半部分。然后在继续在数字所在的那部分中查找。
在这个递归案例中,关键在于元素是经过排序的。找出中间的元素后,只需将其与要查找的数字进行比较即可。如果要查找的数字更大,肯定在右边;如果更小,它必然在左边。递归部分为“继续在数字所在的那部分中查找”,因为查找方式与定义所指定的完全相同。(请注意,这种查找算法返回数字应该在的位置。如果这个数字不在序列中,那么这个位置上的自然是另一个数字。)现在可以实现二分查找了。
def search(sequence, number, lower, upper):
if lower == upper:
assert number == sequence[upper]
return upper
else:
middle = (lower + upper) // 2
if number > sequence[middle]:
return search(sequence, number, middle + 1, upper)
else:
return search(sequence, number, lower, middle)
这些代码所做的与定义完全一致:如果lower == upper,就返回upper,即上限。请注意,你假设(断言)找到的确实是要找的数字(number == sequence[upper])。如果还未达到基线条件,就找出中间位置,确定数字在它左边还是右边,再使用新的上限和下限递归地调用search。为方便调用,还可将上限和下限设置为可选的。为此,只需给参数lower和upper指定默认值,并在函
数开头添加如下条件语句:
def search(sequence, number, lower=0, upper=None):
if upper is None: upper = len(sequence) - 1
...
现在,如果你没有提供上限和下限,它们将分别设置为序列的第一个位置和最后一个位置。下面来看看这是否可行。
>>> seq = [34, 67, 8, 123, 4, 100, 95]
>>> seq.sort()
>>> seq
[4, 8, 34, 67, 95, 100, 123]
>>> search(seq, 34)
2
>>> search(seq, 100)
5
然而,为何要如此麻烦呢?首先,你可使用列表方法index来查找。其次,即便你要自己实现这种功能,也可创建一个循环,让它从序列开头开始迭代,直至找到指定的数字。
确实,使用index挺好,但使用简单循环可能效率低下。前面说过,要在100个数字中找到指定的数字,只需问7次;但使用循环时,在最糟的情况下需要问100次。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列表包含1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个元素(对Python列表来说,这样的长度可能不现实),使用循环也将需要问这么多次,情况开始变得“很大”了。然而,
如果使用二分查找,只需问117次。
实际上,模块bisect提供了标准的二分查找实现。
函数式编程
可能习惯了像使用其他对象(字符串、数、序列等)一样使用函数:将其赋给变量,将其作为参数进行传递,以及从函数返回它们。在 Python 中,通常不会如此倚重函数(而是创建自定义对象),但完全可以这样做。
Python提供了一些有助于进行这种函数式编程的函数:map、filter和reduce。在较新的Python版本中,函数map和filter的用途并不大,应该使用列表推导来替代它们。你可使用map将序列的所有元素传递给函数。
>>> list(map(str, range(10))) # 与[str(i) for i in range(10)]等价
['0', '1', '2', '3', '4', '5', '6', '7', '8', '9']
你可使用filter根据布尔函数的返回值来对元素进行过滤。
>>> def func(x):
... return x.isalnum()
...
>>> seq = ["foo", "x41", "?!", "***"]
>>> list(filter(func, seq))
['foo', 'x41']
就这个示例而言,如果转而使用列表推导,就无需创建前述自定义函数。
>>> [x for x in seq if x.isalnum()]
['foo', 'x41']
实际上,Python提供了一种名为lambda表达式的功能,让你能够创建内嵌的简单函数(主要供map、filter和reduce使用)。
>>> filter(lambda x: x.isalnum(), seq)
['foo', 'x41']
然而,使用列表推导的可读性不是更高吗?
要使用列表推导来替换函数reduce不那么容易,而这个函数提供的功能即便能用到,也用得不多。它使用指定的函数将序列的前两个元素合二为一,再将结果与第3个元素合二为一,依此类推,直到处理完整个序列并得到一个结果。例如,如果你要将序列中的所有数相加,可结合使用reduce和lambda x, y: x+y。
>>> numbers = [72, 101, 108, 108, 111, 44, 32, 119, 111, 114, 108, 100, 33]
>>>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 reduce(lambda x, y: x + y, numbers)
1161
当然,就这个示例而言,还不如使用内置函数sum。
实际上,可不使用这个lambda函数,而是导入模块operator中的函数add(这个模块包含对应于每个内置运算符的函数)。与使用自定义函数相比,使用模块operator中的函数总是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