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FO法生成3*3阵列-----图像处理
原理
采用两个FIFO对数据进行缓存,两个FIFO输出的数据加上原始的图像数据构成三行数据(目的是取出3 * 3阵列中的3行),然后再对三行数据分别进行打三拍操作(目的是取出3行中的每3列)。还是原理图好理解以一个5 *5的数据为例生成3 * 3阵列,如下图所示。
具体方法
步骤一
为了模拟一幅图片,我是从ROM中读取25个数据的.MIF文件作为模拟一个5*5图片。通过行列计数使其作为一贞图片。
行列计数如下所示
//行计数器对像素时钟计数
always @(posedge sys_clk or negedge sys_rst_n) begin
if (!sys_rst_n)
cnt_h <= 6'd0;
else begin
if(cnt_h < H_TOTAL - 1'b1)
cnt_h <= cnt_h + 1'b1;
else
cnt_h <= 6'd0;
end
end
//列计数器对行计数
always @(posedge sys_clk or negedge sys_rst_n) begin
if (!sys_rst_n)
cnt_v <= 6'd0;
else if(cnt_h == H_TOTAL - 1'b1) begin
if(cnt_v < V_TOTAL - 1'b1)
cnt_v <= cnt_v + 1'b1;
else
cnt_v <= 6'd0;
end
end
生成的一贞图片仿真如下
步骤二
FIFO_1写前四行数据,从第一行读取数据读到最后一行。FIFO_2写前三行数据,从第二行读取数据到最后一行。这样就产生三行数据了。具体代码如下所示(以两个FIFO读请求为例)。
//产生读使能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begin
if (!rst)
rdreq1 <= 1'd0 ;
else if (( cnt_v >= 6'd1 ) && ( cnt_h <= 6'd4 ) )
rdreq1 <= 1'd1 ;
else
rdreq1 <= 1'd0 ;
end
always @(posedge clk or negedge rst) begin
if (!rst)
rdreq2 <= 1'd0 ;
else if (( cnt_v >= 6'd2 ) && ( cnt_h <= 6'd4 ) )
rdreq2 <= 1'd1 ;
else
rdreq2 <= 1'd0 ;
end
这样三行数据就产生了,从第2行开始就产生了三行数据。如下图所示。
步骤三
对每行数据打三拍取出每行三列数据
always@(posedge sys_clk or negedge sys_rst_n) begin
if(!sys_rst_n) begin
{matrix_p11, matrix_p12, matrix_p13} <= 24'h0;
{matrix_p21, matrix_p22, matrix_p23} <= 24'h0;
{matrix_p31, matrix_p32, matrix_p33} <= 24'h0;
end
else begin
{matrix_p11, matrix_p12, matrix_p13} <= {matrix_p12, matrix_p13, row2_data };
{matrix_p21, matrix_p22, matrix_p23} <= {matrix_p22, matrix_p23, row1_data };
{matrix_p31, matrix_p32, matrix_p33} <= {matrix_p32, matrix_p33, row3_data };
end
end
产生3*3矩阵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生成了1 2 3;6 7 8;11 12 13;等3 *3阵列。
注意
在传输数据的时候数据是流动的,我刚开始整得时候寻思3*3的阵列不应该是一个矩阵吗,但是这个矩阵映射到实际数据中心就是9根数据线对应矩阵位置输出的数据。哈哈 自己解释的 望见谅
一定要理解这个啊 这个矩阵和MATLAB中的矩阵不一样,在实际进行各种滤波边缘检测的时候都得用到生成3 *3阵列啊 哈哈 。
这个代码写的不太好,在行间隔设置时为了方便就只间隔了一个时钟周期,导致后面一堆打拍操作间隔太小。后续会优化哈哈 。但是理论绝对没问题啊哈哈 欢迎大家跟我讨论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