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Android 源码设计模式解析与实战》一书中的第1章,第1.2节让程序更稳定、更灵活——开闭原则,作者 何红辉 , 关爱民,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1.2 让程序更稳定、更灵活——开闭原则
开闭原则的英文全称是Open Close Principle,缩写是OCP,它是Java世界里最基础的设计原则,它指导我们如何建立一个稳定的、灵活的系统。开闭原则的定义是:软件中的对象(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于扩展是开放的,但是,对于修改是封闭的。在软件的生命周期内,因为变化、升级和维护等原因需要对软件原有代码进行修改时,可能会将错误引入原本已经经过测试的旧代码中,破坏原有系统。因此,当软件需要变化时,我们应该尽量通过扩展的方式来实现变化,而不是通过修改已有的代码来实现。当然,在现实开发中,只通过继承的方式来升级、维护原有系统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愿景,因此,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修改原有代码、扩展代码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软件开发过程中,最不会变化的就是变化本身。产品需要不断地升级、维护,没有一个产品从第一版本开发完就再没有变化了,除非在下个版本诞生之前它已经被终止。而产品需要升级,修改原来的代码就可能会引发其他的问题。那么,如何确保原有软件模块的正确性,以及尽量少地影响原有模块,答案就是,尽量遵守本章讲述的开闭原则。
勃兰特·梅耶在1988年出版的《面向对象软件构造》一书中提出这一原则——开闭原则。这一想法认为,程序一旦开发完成,程序中一个类的实现只应该因错误而被修改,新的或者改变的特性应该通过新建不同的类实现,新建的类可以通过继承的方式来重用原类的代码。显然,梅耶的定义提倡实现继承,已存在的实现类对于修改是封闭的,但是新的实现类可以通过覆写父类的接口应对变化。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还是半懂不懂,还是让我们以一个简单示例说明一下。
在对ImageLoader进行了一次重构之后,小民的这个开源库获得了一些用户,小民第一次感受成功的快乐,对开源的热情也越发高涨起来!通过动手实现一些开源库来深入学习相关技术,不仅能够提升自我,也能更好地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工作中,从而开发出更稳定、更优秀的应用,这就是小民的真实想法。
小民第一轮重构之后的ImageLoader职责单一、结构清晰,不仅获得了主管的一点肯定,还得到了用户的夸奖,算是个不错的开始。随着用户的增多,有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小民的缓存系统就是大家“吐槽”最多的地方。通过内存缓存解决了每次从网络加载图片的问题,但是,Android应用的内存很有限,且具有易失性,即当应用重新启动之后,原来已经加载过的图片将会丢失,这样重启之后就需要重新下载!这又会导致加载缓慢、耗费用户流量的问题。小民考虑引入SD卡缓存,这样下载过的图片就会缓存到本地,即使重启应用也不需要重新下载了。小民在和主管讨论了该问题之后就投入了编程中,下面就是小民的代码。
DiskCache.java类,将图片缓存到SD卡中:
public class DiskCache {
static String cacheDir = "sdcard/cache/";
// 从缓存中获取图片
public Bitmap get(String url) {
return BitmapFactory.decodeFile(cacheDir + url);
}
// 将图片缓存到内存中
public void put(String url, Bitmap bmp) {
FileOutputStream fileOutputStream = null;
try {
fileOutputStream = new FileOutputStream(cacheDir + url);
bmp.compress(CompressFormat.PNG, 100, fileOutputStream);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final ly {
if (fileOutputStream != null) {
try {
fileOutputStream.close();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
因为需要将图片缓存到SD卡中,所以,ImageLoader代码有所更新,具体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ImageLoader {
// 内存缓存
ImageCache mImageCache = new ImageCache();
// SD卡缓存
DiskCache mDiskCache = new DiskCache();
// 是否使用SD卡缓存
boolean isUseDiskCache = false;
// 线程池,线程数量为CPU的数量
ExecutorService m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 (Runtime.
getRuntime().availableProcessors());
public void displayImage(final String url, final ImageView imageView) {
// 判断使用哪种缓存
Bitmap bitmap = isUseDiskCache ? mDiskCache.get(url) : mImageCache.get (url);
if (bitmap != null) {
imageView.setImageBitmap(bitmap);
return;
}
// 没有缓存,则提交给线程池进行下载
}
public void useDiskCache(boolean useDiskCache) {
isUseDiskCache = useDiskCache ;
}
}
从上述的代码中可以看到,仅仅新增了一个DiskCache类和往ImageLoader类中加入了少量代码就添加了SD卡缓存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useDiskCache方法来对使用哪种缓存进行设置,例如:
ImageLoader imageLoader = new ImageLoader() ;
// 使用SD卡缓存
imageLoader.useDiskCache(true);
// 使用内存缓存
imageLoader.useDiskCache(false);
通过useDiskCache方法可以让用户设置不同的缓存,非常方便啊!小民对此很满意,于是提交给主管做代码审核。“小民,你思路是对的,但是有些明显的问题,就是使用内存缓存时用户就不能使用SD卡缓存。类似地,使用SD卡缓存时用户就不能使用内存缓存。用户需要这两种策略的综合,首先缓存优先使用内存缓存,如果内存缓存没有图片再使用SD卡缓存,如果SD卡中也没有图片最后才从网络上获取,这才是最好的缓存策略。”主管的解释真是一针见血,小民这时才如梦初醒,刚才还得意洋洋的脸上突然有些泛红……
于是小民按照主管的指点新建了一个双缓存类DoubleCache,具体代码如下:
/**
* 双缓存。获取图片时先从内存缓存中获取,如果内存中没有缓存该图片,再从SD卡中获取。
* 缓存图片也是在内存和SD卡中都缓存一份
*/
public class DoubleCache {
ImageCache mMemoryCache = new ImageCache();
DiskCache mDiskCache = new DiskCache();
// 先从内存缓存中获取图片,如果没有,再从SD卡中获取
public Bitmap get(String url) {
Bitmap bitmap = mMemoryCache.get(url);
if (bitmap == null) {
bitmap = mDiskCache.get(url);
}
return bitmap;
}
// 将图片缓存到内存和SD卡中
public void put(String url, Bitmap bmp) {
mMemoryCache.put(url, bmp);
mDiskCache.put(url, bmp);
}
}
我们再看看最新的ImageLoader类,代码更新也不多:
public class ImageLoader {
// 内存缓存
ImageCache mImageCache = new ImageCache();
// SD卡缓存
DiskCache mDiskCache = new DiskCache();
// 双缓存
DoubleCache mDoubleCache = new DoubleCache() ;
// 使用SD卡缓存
boolean isUseDiskCache = false;
// 使用双缓存
boolean isUseDoubleCache = false;
// 线程池,线程数量为CPU的数量
ExecutorService m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
(Runtime.getRuntime().availableProcessors());
public void displayImage(final String url, final ImageView imageView) {
Bitmap bmp = null;
if (isUseDoubleCache) {
bmp = mDoubleCache.get(url);
} else if (isUseDiskCache) {
bmp = mDiskCache.get(url);
} else {
bmp = mImageCache.get(url);
}
if ( bmp != null ) {
imageView.setImageBitmap(bmp);
}
// 没有缓存,则提交给线程池进行异步下载图片
}
public void useDiskCache(boolean useDiskCache) {
isUseDiskCache = useDiskCache ;
}
public void useDoubleCache(boolean useDoubleCache) {
isUseDoubleCache = useDoubleCache ;
}
}
通过增加短短几行代码和几处修改就完成了如此重要的功能。小民已越发觉得自己Android开发已经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顿时感觉一阵春风袭来,小民感觉今天天空比往常敞亮许多。
“小民,你每次加新的缓存方法时都要修改原来的代码,这样很可能会引入Bug,而且会使原来的代码逻辑变得越来越复杂。按照你这样的方法实现,用户也不能自定义缓存实现呀!”到底是主管水平高,一语道出了小民这缓存设计上的问题。
我们还是来分析一下小民的程序。小民每次在程序中加入新的缓存实现时都需要修改ImageLoader类,然后通过一个布尔变量来让用户选择使用哪种缓存,因此,就使得在ImageLoader中存在各种if-else判断语句,通过这些判断来确定使用哪种缓存。随着这些逻辑的引入,代码变得越来越复杂、脆弱,如果小民一不小心写错了某个if条件(条件太多,这是很容易出现的),那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排除,整个ImageLoader类也会变得越来越臃肿。最重要的是,用户不能自己实现缓存注入到ImageLoader中,可扩展性差,可扩展性可是框架的最重要特性之一。
“软件中的对象(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于扩展是开放的,但是对于修改是封闭的,这就是开放——关闭原则。也就是说,当软件需要变化时,我们应该尽量通过扩展的方式来实现变化,而不是通过修改已有的代码来实现。”小民的主管补充到,小民听得云里雾里的。主管看小民这等反应,于是亲自“操刀”,为他画下了图1-2所示的UML图。
小民看到图1-2似乎明白些什么,但又不是很明确如何修改程序。主管看到小民这般模样,只好亲自上阵,带着小民把ImageLoader程序按照图1-2进行了一次重构,具体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ImageLoader {
// 图片缓存
ImageCache mImageCache = new MemoryCache();
// 线程池,线程数量为CPU的数量
ExecutorService m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
(Runtime.getRuntime().availableProcessors());
// 注入缓存实现
public void setImageCache(ImageCache cache) {
mImageCache = cache;
}
public void displayImage(String imageUrl, ImageView imageView) {
Bitmap bitmap = mImageCache.get(imageUrl);
if (bitmap != null) {
imageView.setImageBitmap(bitmap);
return;
}
// 图片没缓存,提交到线程池中下载图片
submitLoadRequest(imageUrl, imageView);
}
private void submitLoadRequest(final String imageUrl,
final ImageView imageView) {
imageView.setTag(imageUrl);
mExecutorService.submit(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Bitmap bitmap = downloadImage(imageUrl);
if (bitmap == null) {
return;
}
if (imageView.getTag().equals(imageUrl)) {
imageView.setImageBitmap(bitmap);
}
mImageCache.put(imageUrl, bitmap);
}
});
}
public Bitmap downloadImage(String imageUrl) {
Bitmap bitmap = null;
try {
URL url = new URL(imageUrl);
final HttpURLConnection conn = (HttpURLConnection) url.openConnection();
bitmap = BitmapFactory.decodeStream(conn.getInputStream());
conn.disconnect();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return bitmap;
}
}
经过这次重构,没有了那么多的if-else语句,没有了各种各样的缓存实现对象、布尔变量,代码确实清晰、简单了很多,小民对主管的崇敬之情又“泛滥”了起来。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ImageCache类并不是小民原来的那个ImageCache,这次重构程序,主管把它提取成一个图片缓存的接口,用来抽象图片缓存的功能,我们看看该接口的声明:
public interface ImageCache {
public Bitmap get(String url);
public void put(String url, Bitmap bmp);
}
ImageCache接口简单定义了获取、缓存图片两个函数,缓存的key是图片的url,值是图片本身。内存缓存、SD卡缓存、双缓存都实现了该接口,我们看看这几个缓存实现:
// 内存缓存MemoryCache类
public class MemoryCache implements ImageCache {
private LruCache<String, Bitmap> mMemeryCache;
public MemoryCache() {
// 初始化LRU缓存
}
@Override
public Bitmap get(String url) {
return mMemeryCache.get(url);
}
@Override
public void put(String url, Bitmap bmp) {
mMemeryCache.put(url, bmp);
}
}
// SD卡缓存DiskCache类
public class DiskCache implements ImageCache {
@Override
public Bitmap get(String url) {
return null/* 从本地文件中获取该图片 */;
}
@Override
public void put(String url, Bitmap bmp) {
// 将Bitmap写入文件中
}
}
// 双缓存DoubleCache类
public class DoubleCache implements ImageCache{
ImageCache mMemoryCache = new MemoryCache();
ImageCache mDiskCache = new DiskCache();
// 先从内存缓存中获取图片,如果没有,再从SD卡中获取
public Bitmap get(String url) {
Bitmap bitmap = mMemoryCache.get(url);
if (bitmap == null) {
bitmap = mDiskCache.get(url);
}
return bitmap;
}
// 将图片缓存到内存和SD卡中
public void put(String url, Bitmap bmp) {
mMemoryCache.put(url, bmp);
mDiskCache.put(url, bmp);
}
}
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ImageLoader类中增加了一个etImageCache(ImageCache cache)函数,用户可以通过该函数设置缓存实现,也就是通常说的依赖注入。下面就看看用户是如何设置缓存实现的:
ImageLoader imageLoader = new ImageLoader() ;
// 使用内存缓存
imageLoader.setImageCache(new MemoryCache());
// 使用SD卡缓存
imageLoader.setImageCache(new DiskCache());
// 使用双缓存
imageLoader.setImageCache(new DoubleCache());
// 使用自定义的图片缓存实现
imageLoader.setImageCache(new ImageCache() {
@Override
public void put(String url, Bitmap bmp) {
// 缓存图片
}
@Override
public Bitmap get(String url) {
return null/*从缓存中获取图片*/;
}
});
在上述代码中,通过setImageCache(ImageCache cache)方法注入不同的缓存实现,这样不仅能够使ImageLoader更简单、健壮,也使得ImageLoader的可扩展性、灵活性更高。MemoryCache、DiskCache、DoubleCache缓存图片的具体实现完全不一样,但是,它们的一个特点是,都实现了ImageCache接口。当用户需要自定义实现缓存策略时,只需要新建一个实现ImageCache接口的类,然后构造该类的对象,并且通过setImageCache(ImageCache cache)注入到ImageLoader中,这样ImageLoader就实现了千变万化的缓存策略,且扩展这些缓存策略并不会导致ImageLoader类的修改。经过这次重构,小民的ImageLoader已经基本算合格了。咦!这不就是主管说的开闭原则么!“软件中的对象(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于扩展是开放的,但是,对于修改是封闭的。而遵循开闭原则的重要手段应该是通过抽象……”小民细声细语地念叨着,陷入了思索中……
开闭原则指导我们,当软件需要变化时,应该尽量通过扩展的方式来实现变化,而不是通过修改已有的代码来实现。这里的“应该尽量”4个字说明OCP原则并不是说绝对不可以修改原始类的。当我们嗅到原来的代码“腐化气味”时,应该尽早地重构,以便使代码恢复到正常的“进化”过程,而不是通过继承等方式添加新的实现,这会导致类型的膨胀以及历史遗留代码的冗余。我们的开发过程中也没有那么理想化的状况,完全地不用修改原来的代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自己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考量,是通过修改旧代码还是通过继承使得软件系统更稳定、更灵活,在保证去除“代码腐化”的同时,也保证原有模块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