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2 C、 SPI、 USB驱动架构

根据图12.4, Linux倾向于将主机端的驱动与外设端的驱动分离, 而通过一个核心层将某种总线的协议进行抽象, 外设端的驱动调用核心层API间接过渡到对主机驱动传输函数的调用。 对于I 2 C、 SPI这类不具备热插拔能力的总线而言, 一般在arch/arm/mach-xxx或者arch/arm/boot/dts中会有相应的板级描述信息, 描述外设与主机的连接情况。Linux的各个子系统都呈现为相同的特点, 表17.1类比了I 2 C、 SPI、 USB驱动架构, 其他的PCI等都是类似的。
                                                    表17.1 I 2 C、 SPI、 USB驱动架构的类比

I 2 C、 SPI、 USB驱动架构

对于USB、 PCI等总线而言, 由于它们具备热插拔能力, 所以实际上不存在类似I 2 C、 SPI这样的板级描述信息。 换句话说, 即便是有这类
信息, 其实也没有什么用, 因为如果写了板子上有个U盘, 但实际上没有, 其实反而是制造了麻烦; 相反, 如果没有写, U盘一旦插
入, Linux USB子系统会自动探测到一个U盘。
同时我们注意到, I 2 C、 SPI、 USB控制器虽然给别人提供了总线, 但是其实自己也是由它自身依附的总线枚举出来的。 比如, 对于SoC而
言, 这些控制器一般是直接集成在芯片内部, 通过内存访问指令来访问的, 因此它们自身是通过platform_driver、 platform_device这种模型枚举进来的。

上一篇:SpringCloud-----Ribbon异常java.net.UnknownHostException


下一篇:rcp(插件开发) 如何查找自己定义的扩展点